S2 E15 好莱坞电影选角冒犯了谁

从迪士尼电影《花木兰》定角刘亦菲,再到先导预告片放出,最后到中文世界吵得不可开交——关于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表达和文化表达的争议从来不绝于耳。这期小声喧哗,我们请来了纽约州立大学的电影系任教的@黄小邪在纽约。

从小美人鱼定角黑人,到上气和满大人辱华,再到邦德的选角, 每个角色的争议点,都在于它们的文化表达 (cultural representation) 脱离了我们的舒适区,因此,我们觉得扎眼。在塑造种族观这件事情上,好莱坞背负了原罪,而我们也在不自知地吸收着许多种族观,而将某类审美趣味投射在新电影的角色选择上。

和黄小邪老师一起,小声喧哗的两位主播@都市丽人阿花 和 @依旧是你们的老杨 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了这些选角争议:

  • 好莱坞最近在资本驱使下对种族和性别的的处理是好事还是坏事?这样的“多元”是资本下的伪装,还是真正的良性变革?
  • 看到非白人的小美人鱼,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审美被挑战、甚至觉得被冒犯?为什么看到黑人演的小美人鱼,我们就觉得“毁童年”,甚至鱼将不鱼?
  • 好莱坞的技术、镜头语言引导了观众和哪位角色认同——这样的“代入感”为什么常常会让少数族裔觉得撕裂?
  • 国内比较单一的审美系统(特别是女性艺人)和好莱坞日趋多元的审美系统有冲突吗?
  • 殖民主义在我们的审美系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好莱坞是如何和殖民主义共存?
  • 《残花泪》等早期好莱坞电影折射出怎样的白人对亚裔的歧视视角?
  • 符号主义是什么?为什么上气、满大人等角色(在早期漫画中)都是符号主义的产物?